欢迎光临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您当前的位置:甘肃工艺美术网首页 -> 新闻中心 -> 协会工作 -> 查阅
留住“匠人”•守住“匠心”(十三) 马正德:傩世界里的“守艺人”


来源:华夏文明导报    浏览次数:19958    日期:2020/11/12

 

 诡谲神秘的面具,古朴苍凉的曲调,褒衣博带的服饰……曾几何时,傩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的信仰,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,诉说着祖先的开创与智慧,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篇章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马正德沉浸在《水浒108将》傩面创作中

 而今,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,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,那些过往时空里的历史记忆,逐渐被埋入灰尘之中。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、豳地傩面传承人马正德甘于寂寞、心无旁骛、继承创新,让濒临消失的傩文化重燃生命之火。

 溯源:黄土高原有傩艺

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上下几千年间,无数的文化瑰宝传承在悠悠大地上。傩,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、禳灾纳吉的仪式活动。古老的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,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。因而,他们崇拜众多的神灵,主持祭祀善神并驱赶恶鬼。

“傩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,对于古时的部落首领或者巫师而言,傩就是传达天地通灵的媒介。”马正德告诉《华夏文明导报》记者,先民们经常借助于“傩”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,辅之以歌舞,这便是最初的傩戏。表演者称之为巫师、祭师,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,借神鬼之名以求得祥瑞如意,风调雨顺,五谷丰收。

 马正德的老家甘肃省庆阳市古称豳地,曾是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的活动中心,也是周创立兴农之地,有着非常深厚的傩文化底蕴。时至今日,傩文化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仍分量不轻。

“在我们老家,非常兴盛‘社火’,也叫‘地摊子’,其实就是‘地傩’。每年过年,村民们就要聚在一起,点上油灯,敲锣打鼓,耍‘地摊社火’。”马正德说,“地摊社火”其实就是傩舞的一种演变和遗留,涉及到戏曲、音乐、曲艺、杂耍、演唱、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,而且保存了最为原始的生殖崇拜、农耕祭祀等内容。

“豳地傩面被称为周祖傩,也叫国傩,是把全国各个地方的傩文化兼容并蓄后形成的一个国家祭祀类傩舞,就跟现在的京剧一样,一开始是没有京剧这一剧种的,清乾隆年间,为了给皇帝祝寿,各个地方的剧种进京演出,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,就是京剧。”马正德告诉记者,在古代,周祖傩曾盛极一时,宫廷祭祀时,演出队伍能达到上千人,“那个场面是非常震撼的。”

 坚守:一雕一凿显匠心

 面具是傩戏表演的一大特色,是傩舞、傩祭、傩戏中使用的道具,是农耕民族早期图腾崇拜的遗存。豳地傩面粗犷朴拙、庄典华丽,富有浓厚的民族情味,有着极其强烈的黄土高原生存气息。

 豳地傩面的制作技艺是按照陇东传统傩面图谱纹样,以柳木和杨木为主要原材料,包含取材、制坯、雕刻、上灰、彩绘五个流程20多道工序。

 凭借着对傩戏和傩面的热爱,马正德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教职工作,和志同道合的妻子一道开启了傩文化的推广复原之路。“对于一个从黄土高原上出来的娃娃而言,上大学,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工作,捧上‘铁饭碗’,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。当时,我们的做法真的算一种革命,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”马正德说。

 为了传承和发扬傩文化,马正德拜傩面制作传承人、雕刻技师姜浩芝为师,系统地学习起傩面的制作技艺。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即使生活清苦,甚至最艰难时生活难以为继,他都没有放下手中刻刀。“最困难的时候,我们两口子租了一个小破房,买不起煤球,就到河边的垃圾堆里捡装修剩下的木龙骨、压缩板,拿回去生火做饭。”

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钟山烛龙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钟   馗

 18年来,马正德坚守傩文化的传承,制作傩面具近5000张,创作了5000余张图稿。伏羲、女娲、神农氏、水神共工、火神祝融……马正德的傩面作品取材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,每个面具都带有浓厚的个性特色。他将粗犷、精细、夸张、简约等手法融会贯通,形象地刻画出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间文化的韵味。

 传承:只愿做个“药引子”

 择一事,终一生。随着对傩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,一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下,明晰和坚定了马正德一生的追求。

 2017年,马正德参加了在湖南新化召开的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。“我第一次发现,连外国人都对中国的傩文化非常感兴趣,但我们西北的傩文化却没有形成一个研究性的机构。就拿贵州而言,每一个乡都有乡傩协会,但我们甘肃全省都找不出一个傩协会。由于西北傩文化研究的缺失,导致全国的傩文化无法形成系统化和脉络化。这更加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。”

 马正德说,目前在全省范围内,保护和传承傩文化的人屈指可数。“老艺人们老去的老去,去世的去世,甘肃傩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。曾经跟我一起学做傩面具的师哥师弟们,如今纷纷转行,有卖面条的,有摆地摊的。”在时代的洪流下,一大部分手工艺人在传承中迷路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十二生肖-多子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红楼梦-刘姥姥

 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,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显得越来越宝贵,尤其是在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,它的保护、开发和收藏价值越来越高。马正德表示,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,傩面具的雕刻工艺不再用于单一宗教祭祀,它已经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民间工艺品。“近几年,我尝试着在傩面中加入文创的元素,让傩文化走向社会。比如,把浮雕的内容用傩文化代替,在家居装饰中融入傩文化,把傩面缩小化,做成祈福、辟邪、纳财的挂件等。”

 中国的传统手艺不仅见证着我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,更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。正是因为有了像马正德一样维系传统血脉的“守艺人”,才让我们认识到初心方得始终的匠心伟大。“传承很艰辛,也很迫切。”马正德说,“技艺传承最深处就是精神的传承,作为普通人的我,只愿做一个‘药引子’,引导更多的人来保护与传承傩文化,使这门古老的文化再绽光芒。”

 

 
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关于协会  |   新闻中心  |   工美大师  |   会员中心  |   陇原瑰宝  |   展会信息  |   政策标准  |   资料下载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17-2019 甘肃工艺美术网 (www.gsgyms.com)  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0931-8838826  传真:0931-8827095  邮箱:2587913107@qq.com
主办单位:甘肃易琛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      技术维护: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621号(省政府礼堂对面)   建议使用1920×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其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7004753号-1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1107号
     

  • 电话/传真
    0931-8838826
    0931-8827095
    微信群
    13099247868
    QQ群
    151160020
    电子邮箱
    2587913107@qq.com